2011年3月17日 星期四

兩岸經濟制度化 有其深道理


【台灣醒報記者余至浩報導】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今天(17)在一場論壇中指出,兩岸經濟協議(ECFA)早收清單不只關稅降低部分,還有服務業提早開放均在進行協商;大陸社會保障基金理事長戴相龍則指出,兩岸加速經濟合作「制度化」,可提升全球化的影響力和競爭力。



由工商時報主辦的「2010經濟金融論壇」今(17)天在圓山大飯店舉行。大陸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戴相龍、中國工商銀行行長楊凱生、摩根士丹利亞洲主席羅奇(Stephen S. Roach)應邀來台,與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、台灣證交所董事長薛琦,及台灣金融界人士,針對兩岸在全球經濟發展、金融合作展望及ECFA架構之下兩岸合作新契機,進行精采深入的對談。

江丙坤在致詞時,就表示,自從2008年國民黨執政後,兩岸往來互動,日益頻繁,這也讓兩岸不論是在政治、經濟上都有很多重要的突破;他指出,包括最近剛剛完成開通的台北松山和上海虹橋對飛,這些突破對於兩岸之間的經貿交流和兩岸人民的相互瞭解,都別具有重要意義。

江丙坤也表示,兩岸基本上在協議的文本,都已經達成共識,只不過協議所附加的五項附件,關係到早期收獲清單內,包括貨品提早降低關稅清單,以及服務業提早開放清單的部份,仍有待協商盡早達成共識。

另外,首次來台的大陸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戴相龍也表示,兩岸在未來全球經濟發展中,所要扮演的新角色,就是加快促進經濟合作的「制度化」,他說,目前大陸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,也是第一大出口和投資來源。

而台灣同樣是大陸的第7大貿易夥伴及第9大出口市場,他說,兩岸經濟合作已到了密不可分的地步,但直到目前為止,兩岸卻都還沒有一個制度性的規範。因此,他也呼籲,兩岸簽訂ECFA是應時順勢之舉,不但有其必要性,也有緊迫性。

文章來源: 台灣醒報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